2024年初夏,记者应约来到项城市孙店乡汝阳刘村,在汝阳刘笔业基地见到了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第66代代表性传承人,中国制笔大师,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勤先生。从他那慈眉善目的表情和一口浓郁家乡话中,你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国人以小博大的精神。在参观了制笔车间、欣赏了3米多长的"中华第一笔″,和各类奖牌、与各级领导的题字合影后,深感震憾。他那句"一生只做一件事,只做好毛笔"的铿锵之声,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了最好的诠释。 奔雷走石汝刘风 "文房四宝"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,位居之首的毛笔,清晰见证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足迹,成就了无数威震华夏、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。 秦王执政(公元前222年),大将军蒙恬统领30万大军灭亡齐国,实现了大一统,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纷争的混乱局面。 一场大雪过后,蒙恬大将军外出打猎时射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,蒙恬在追赶中发现,兔子尾巴沾了腿上的血,在雪地上拖出一道有粗有细的血迹,他心中暗想,如果用兔子尾巴毛做笔头,不但可以写出粗笔也可以写出细笔,不但可以写大字也可以写小字。他把剪下的兔子尾毛插在竹管上试了试,于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毛笔诞生了。 文书刘寅兴奋地说:"蒙将军,我看以后制作出来的笔就叫蒙恬笔吧!你就是制笔祖师爷″。后人把蒙恬尊为制笔祖师爷,而把刘寅尊为传笔之祖了。《史记》记载,"蒙将军拔中山之毫,始皇封之管城,世遂有名"。 制笔虽然发不了财,却也饿不死人。刘寅立即置办材料,开始制作起毛笔。制出一批毛笔,就到学馆兜售,收益不少,他又把手艺传给儿孙,共同制作,再到外地销售。 刘邦做了汉朝开国皇帝后,大封诸侯,他觉得手中毛笔不顺手,于是有人说:"陛下,阳城刘寅当年跟随蒙恬,学得一手制笔技术,所制之笔名声很高,何不派人去购买几支?“刘邦惊讶道:"刘寅曾跟随过蒙恬?快把他召来″。 刘寅跟随扶苏蒙恬多年,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他不慌不忙,后退三步,规矩地行了臣子朝见帝王之礼,高喊道:"嬴秦已灭,汉家当立,愿吾皇万岁、万岁、万万岁!" 刘邦见刘寅这般行礼,乐得哈哈直笑。一旁的臣子啧啧称赞。刘寅详细介绍了自己跟随蒙恬的过程和扶苏蒙恬遇害,自己舍身保送二人遗骨的经历。刘邦听后非常感动,"卿做得好,朕要奖赏!"刘寅忙说:"陛下,草民一不要奖赏,二不求为官,只求以制笔为生"。 刘邦动容地说:"我们是本家,我年长你几岁,就是兄长了。人各有志,你不要赏,不要官,名号总要有的,阳城是秦朝时的名称,不再保留了。它在汝水以北,山南为阳,山北为阴,你们那里就叫汝阳吧!你们刘家就叫汝阳刘吧!"刘寅急忙叩头拜谢。 刘邦又说:"兄弟,你的制笔手艺得自蒙恬,如今已改朝换代,我看你们所制之笔就叫"汝阳刘毛笔"吧,朝廷也要用笔,以后你就每年此日向朝廷进贡毛笔。" 刘寅辞别汉帝刘邦,回到中原家乡,就把村子改为汝阳刘,"蒙恬笔"也被御赐之名"汝阳刘毛笔"所替代。 丹青翰墨写峥嵘 刘寅因为积了阴德,到了他这一代,生了三个儿子,到他88岁时,子孙满堂,重孙都有了。他也早将制笔手艺传给儿孙,儿孙再将汝阳刘毛笔发场光大,慕名前来汝阳刘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,技艺传遍四面八方。看到忠良有后、儿孙兴旺、笔业发达,各种心愿已了,老人家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。 刘寅去逝后,子孙们按照老人临终前嘱咐,把阳城居地让给扶苏、蒙恬后人(舒姓)居住,后来人口越来越多,就形成了舒庄,一直延续至今。 到了西汉时期,刘寅八世孙刘百川的长子叫刘继恬,意思是不忘制笔祖师爷蒙恬。刘继恬当时七岁,恰好汉高祖刘邦的八世孙刘钦任南顿县令(南顿今属河南周口项城),在后衙开了个书馆,专供其子刘秀读书。刘钦得知刘寅与汉高祖当年叙为本家的故事,甚是高兴,就建议刘继恬陪儿子一起读书。 刘继恬和刘秀年纪相仿,很快就成为好友。刘秀听说他家会制笔,很想看看毛笔是怎样制作出来的?他们二人一起到了汝阳刘家。刘继恬陪着刘秀边看边讲解,把选择毛料、脱脂去绒、水盆梳毛、扎接笔头、挖孔装头、护笔择笔、刻字打捆等工序看了一个遍。刘秀说"想不到一支小小的毛笔制作起来这么复杂?" 公元25年,刘秀称帝,史称东汉,定都洛阳。光武帝十九年,刘秀巡视南方,驾临南顿时,独不见少年好友刘继恬,派人去汝阳刘把他召来。故友相见,分外亲热,刘秀劝道:`继恬兄,寡人已做皇帝,卿也出来做官辅佐我吧!"刘继恬却说:"先祖刘寅公留有遗命,汝阳刘人,只许读书,不准做官,违者赶出家门,卑民不敢坏了这个规矩。" 刘继恬又将精制毛笔献于皇帝,刘秀大喜道:"卿不愿出来做官,就给你个名分,赐你家制笔作坊为`御笔坊'如何?刘继恬急忙谢恩。刘秀又说:"寡人知道汝阳刘毛笔是上乘之品,今后就作为贡品进奉朝廷″。 曹操酷爱书法,自然对毛笔也有研究,从汝阳刘购买的毛笔陪他走完一生,从而也练成一代书法大家。一天夜里,他诗兴大发,挑灯辉毫,可当年所购次品笔已磨秃了,缺乏骨力,他突然想到"御笔坊″汝阳刘就在附近南顿号(今项城)境内。 次日,曹操在南顿人应徇的陪同下,前往汝阳刘,主人刘崇见来客不凡,忙问来意。应徇说:"刘先生,这位就是大丞相魏公。″刘崇深深施了一礼,"在下刘崇,不知大丞相驾到,有失远迎,还望海涵!" 曹操有心开个玩笑,拿出一支秃笔说:"刘先生,还认得此笔否?"刘崇看后说:"怎么不认得,大丞相,这支笔该用三十年了吧?" 曹操说:"好眼力!当年曹某曾特意来此购笔,一婆婆说正品没有存贷,曹某非要看笔,婆婆拿出三支笔来,说是次品不卖,可以先用几天,半年后可来调换,没成想多年来百事纷扰,一直没机会前来调换,如今用得不像样子了,不知是否还可调换?" 刘崇听罢,大吃一惊,"大丞相所说婆婆就是家母,已经作古。可是五两白银买走三支次品笔的故事,她却留给了我们,让我们想办法找到购笔之人。想不到当年购买此笔的就是魏公啊。三支次笔让您用了几十年,实在对不住!别说您今日来调换,就是三代五代之后再来调换,我汝阳刘也没有不认之理。我们还欠您三支正品笔,四两七钱白银呢!" 曹操不禁夸奖道:"汝阳刘毛笔不但质量高,制笔人品德更高″。 临走时,刘崇托着一只托盘,只见上面放着四个红纸长包,两大两小,另外还有一个红纸小圆包。"大丞相,这个小包里是给您调换的那三支次品笔,这个小红包里是找您的四两七钱白银,这两个大包里每包二十支笔,是送您和应主簿使用的,敬请笑纳!" 曹操问道:"刘先生,另外这个小包里面是什么?"刘崇说:"这是我汝阳刘笔坊刚刚研制出来的新品种,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后用狼尾制作的,名叫铜管狼亳紫尖笔,特送大丞相,不知大丞相可喜欢否?" 曹操拿起铜管狼毫紫尖笔,笔杆是红铜打造的,明晃晃亮晶晶,抽掉黄铜笔帽,笔头约略寸余,十分饱满,捻开笔头再看,不禁呼叫到:"汝阳刘毛笔次品都是上品,更不用说刚研制出来的新品了。"研墨来!"不等应主簿动手,刘崇亲自研起墨来,应主簿铺开纸张,曹操提笔蘸墨,略一沉思,大笔浑洒起来,漂亮的草书跃然纸上。分别时,曹操道:"应主簿,刘先生送的礼物我们收下了,我们也该有所表示"。 刘崇接了钱袋,觉得很是沉重,打开一看,大吃一惊地说:"大丞相,这一百两黄金,刘某不敢接受!″曹操说:"刘先生,你说给曹某调换三支笔,找还当年所欠银两,又送铜管狼毫紫尖毛笔,曹某都接受了,曹某送你一点资费,为何不敢接受?" 刘崇说:"所送之笔价值不及此金万分之一,万万不可!"曹操说:"先帝已赐御笔坊名号,曹某没什么好送的了,只能这样了,曹某并不是送你购笔费用,而是送你一点资费,助汝阳刘御笔坊发扬光大!有何不可?″ 话已至此,刘崇不得不接受,并说道:"谢大丞相厚爱,刘某定将御笔坊发扬光大,以期后会,承请大丞相赐教。" 曹操退回北方后,没能赴刘崇之约,从此与铜管狼毫紫尖毛笔相伴终生,以至去世之前,还谆谆告诫曹丕一定要将此笔作为他的陪葬之物,不然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心安。曹丕也很喜爱此笔,却也不得不遵从父亲遗愿,将此笔作为陪葬之物放入棺木内。 王羲之十四岁之前都是在北方生活的,听说过汝阳刘毛笔的大名,也曾购得一支,用起来极为得心应手。恰好有一年秋天,谢安准备回太康老家省亲,特地询问王羲之需要稍点什么?王羲之大喜,"亲家,年轻时我曾用过南顿汝阳刘毛笔,你一定要拐个弯到南顿御笔坊,替我购几支上乘毛笔,尤其是那种铜管紫尖狼毫笔不能忘了。"谢安说:"亲家,这个不需要交代,我也确有此意!″‘ 半年后,谢安探亲归来,果然替王羲之带回二十支汝阳刘上乘毛笔,还有他特意嘱咐的铜管紫尖狼毫毛笔。谢安说:"汝阳刘刘天运先生听说过你的大名,愿意和你交朋友。″王羲之很高兴,看了那笔,只见笔头收扰锋颖尖锐,周身圆紧饱满,忧如锥状,润开笔尖顶端排列序一,无长短参差。于是,当即挥笔写下了《黄庭经》,顿觉洒脱流畅、婉转自如,笔毫劲健有力。连声赞日:"妙笔!妙笔!自此,汝阳刘村也被世人称之为"妙笔之乡"。 转眼间到了唐宪宗年间,汝阳刘家族日盛,男女老少皆从事毛笔制作,领军人物是第二十七代传人刘祺。年轻时学了一肚子诗书,遵从先祖遗训不敢求官,跟着父亲学习制笔,他是个有心人,在前人总结出的"分毛、脱脂、去绒、装毛、齐毛、垫毛、切毛、梳毛、修毛、成头″等一整套制笔工序和"尖、圆、齐、健"等四德的基础上,发展为一百二十八道工序,分工越加精细,质量要求越来越高,能够制作出适合书法、绘画使用的大中小各种型号的毛笔。 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,博古通今,与刘祺相识后,二人形影不离,每日里谈蒙恬开彊拓土,刘寅辅佐有功,扶苏蒙恬冤死、刘寅护送英灵。谈蒙恬造笔,刘寅销笔,毛笔制作等。 第二年,刘祺为国子监专门做了五千支笔,又为韩愈制作了二十支大中小各款精品,刚想动身,想不到兄长韩愈亲自找上门来。韩愈不顾旅途劳累,取出一篇文章说:"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,你看看如何?"刘祺看了看,题为《毛颖传》,不禁说道:"真是难为大人了,居然为人所共知的毛笔立传,难得,难得!″ 仁宗嘉祐元年,适逢贡举,父亲带着苏轼、苏辙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。途经射桥(今河南平舆境内),住进客店。住在客店的还有六个赶考的举人,他们平时就自负,见苏轼年轻,就设了个局,备下酒菜请他吃饭,打算戏弄他一番,苏轼喜好结友,就欣然前往。 七人入席,点了六个菜。一人提议行酒令,内容须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,就能独吃一盘莱,众人齐声叫好。"我先来″,年纪较长的说:"姜子牙渭水钓鱼!"说完得意的捧走了一盘鱼。"秦叔宝长安卖马!"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。"苏子卿贝湖牧羊!"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。"张翼德涿县卖肉!"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猪肉扒了过来。"关云长荆州刮骨!″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一盘鸡。"诸葛亮隆中种菜!"第六个端走了最后一个青菜。 一桌菜转眼间被六人分完了,苏轼不慌不忙地吟道:"秦始皇并吞六国!怎么样?″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。六个举人想羞辱别人反倒被羞辱,只好悻悻地走了。 这事被一位中年人看到,不住地点头。他走上前说:"公子才思敏捷,不同寻常,可是进京赶考的吗?"苏轼惊讶道:"大叔,你是何人?" 中年人笑了,"敝人刘闿运,以制作毛笔售笔为业,我送你一只毛笔,考试之时就用它书写文章,必能如愿。"说着从褡裢里取出一支毛笔,递了过去。 苏轼见别人恭维他,又送笔助考,高兴地接了过来,"刘先生过讲了,不知贵作坊名号怎么称呼?"刘闿运道:"御笔坊,汝阳刘毛笔。" 苏轼惊呼道:"是不是大将军蒙恬创制刘寅传承,汉太祖高皇帝软封贡笔,汉世祖光武皇帝软封′御笔坊′,书圣王羲之赞不绝口,一代宗师韩愈亲作《毛颖传》来赞誉的那个汝阳刘毛笔呀!小生日思夜想能得到一支汝阳刘毛笔,想不到在这小店中见到了,如此珍贵之笔,不知需要多少银两?″ 刘闿运说:"苏公子,我是送你的,讲什么价钱?其实这就是普通毛笔,非特制上品,苏公子只要感觉用着好,我还可以再送几支。″ 苏轼说:"小生斗胆再求几支,家父和兄弟都来参加这次科举考试了。" 苏轼父子三人如期应试,均用汝阳刘毛笔,提笔挥亳,得心应手,父子三人具登皇榜。 山河万里一挥就 一晃,已进入民国。袁克文就是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二儿子,被称为"民国四公子"。长大后,袁克文书法名声大振,不少人前来向他求字,但他有一个怪癖,就像他祖父一样,尤其喜爱汝阳刘毛笔,作诗填词写文章,非汝阳刘毛笔不书,慕名前来求墨宝者,投其所好,来时带上一捆上乘汝阳刘毛笔。只要如此,他即信手挥毫,立而成就。 袁克文三儿子叫袁家骝,夫妻均是世界著名科学家。1973年,他们终于踏上故土,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。周总理笑着说:"袁家出了三个家。政治家袁世凯,文学家袁克文,科学家袁家骝。你们袁家一代比一代进步。" 周总理还向袁家骝夫妇赠送了一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山水画,对书画颇有研究的表家骝夫妇连声称赞:"好画!好画!"袁家骝满怀深情地回忆说:"看到这幅画让我想到家乡的汝阳刘毛笔。我的曾祖、祖辈和父亲都喜欢用。我在国内读书时经常用,可惜出国后再没用过。" 为了结袁家骝的心愿,周总理指示国务院办公厅与河南省委联系,让汝阳刘毛笔厂立即赶制一批毛笔送到北京,经过两天的赶制,使袁家骝如愿以偿。 张伯驹一家刚在西安安顿下来,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李同志前来拜访,寒暄过后,李同志说:"陕北不产毛笔,中央各位领导同志写文章都很困难,我受周恩来副主席嘱托,想请先生以民主同盟会会员的身份,到国统区购买一批毛笔,以应革命之需,你看如何?"张伯驹听了,毫不犹豫地说:"我的家乡汝阳刘盛产毛笔,质量上乘,你们需要多少?我这就回去办理。"李同志说:"张先生如此深明大义,不愧是我党的朋友。至于数量,当然越多越好"。 张伯驹二话不说,凭着自己的身份办理了特别通行证,坐车到项城后,又步行到汝阳刘村,找到制笔名匠刘汝林,以做生意为名,向他订购上等毛笔一千支。刘汝林爽快答应,时间不长,一千支毛笔做成,装了一大箱,亲手交给张伯驹。 运回途中受到国民党检查站的多次盘查,张伯驹无所畏惧,凭着手中的特别通行证和自身名望,迫使他们不敢为难。终于将这一箱子毛笔安全运抵西安,又通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转交给了延安方面。 周思来见到这箱汝阳刘毛笔后,连连夸赞,既夸汝阳刘毛笔质量上乘,更夸张伯驹功不可没。毛泽东试用汝阳刘毛笔后,夸赞此笔世间少有,名不虚传。此后,毛泽东主席挥洒如椽巨笔指点江山,写就了一篇篇辉煌的抗战论著,激扬文字运筹于帷幄之中,决胜于干里之外。从此,毛主席也与汝阳刘毛笔结下不解之缘。 美在人间诗画中 刘好勤小时候,就听父亲说,刘氏家族中制笔名师辈出,秦朝刘寅、东汉初刘继恬、东汉末刘祟、东晋刘天运、唐代刘祺、宋代刘闿运、元代刘义兴、清初刘善庆、都是享誉当代的制笔大师,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。 七岁那年,他便有了制笔的冲动,他背着父亲,偷偷备料,模仿父亲制笔时的每一个动作,竟然做好了一支笔,他把自己做的笔贴上标记,放在了父亲做好的毛笔里面。第二天,父亲发现多了一支笔,经询问,才知道是好勤做了一支混在里面。父亲惑到惊奇,挑选后也没找出那支笔,还是好勤从中挑出,递给父亲看,与父亲做的亳无差别。他不禁感叹,这孩子心灵手巧、悟性高,有制笔的天赋。 八十年代,国家实行改革开放,鼓励发展民营经济。已成为汝阳刘毛笔制作行业中佼佼者的刘好勤,在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,发明了一款"头刀贴锋"技术,打破了传统工艺,轰动了整个制笔业。老一辈遵循守旧,年轻人赞叹不已。 笔头锋颖清晰,顶口齐、无杂毛和废毛,笔身光、白、圆、直、美观新颖,非常畅销,订购者络绎不绝。使用者一致认为得心应手。挥洒自如,能够把精气神提到最高点,这项发明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。他又研制发明了狼毫"干磕干压“创新技术,开创了狼毫制笔的新领域。 刘好勤制笔手工技艺无人能及,鉴于他技术好、管理能力强、工作踏实肯干,很快晋升项城县汝阳刘村传统笔刷厂高级工程师,技术副厂长。2004年,担任厂长。 由于时代的发展,钢笔、水笔、圆珠笔和电脑、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,毛笔被冷落了,无论刘好勤如何努力,还是摆脱不了乡镇企业亏损的局面,不少人认为毛笔被淘汰了,毛笔生产没有前途,有的弃厂外出打工,有的转行,股东们也都一轰而散。 刘好勤按照大家要求,把厂里的生产资料、工具、毛笔、厂房都分了,最后剩下各时期的荣誉证书、匾额,给谁都不要。刘好勤知道那是无价之宝,他不白要,拿钱全部买下。大家笑话他,"刘厂长,做笔做傻了?那些个破烂,还花高价收购。″ 2005年,刘好勤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亲戚们的帮助下,筹资注册成立了"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",自己担任董事长。 当他听说安阳要建中国文字博物馆时,他同兄弟商议,设计制作一支汝阳刘巨笔。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原料,历经三个月,行程五千多公里,耗资十万余元,终于制成长三点一米,重六十公斤的巨笔。兄弟俩把巨笔捐献给中国文字博物馆永久珍藏,这支巨笔被誉为"中华第一笔"。 2010年,刘好勤多方筹资,在项城市产业集聚区征地20亩,实施了年产20万套礼品毛笔扩建项目,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笔生产基地,同年12月,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荣膺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. 汝阳刘笔业的后继勃发引起国家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,前国家主席胡锦涛,前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,前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,宣传部长赵素萍,前洛阳市委书记李亚等领导先后到汝阳刘笔业公司调研。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、陈奎元,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亲自接见公司负责人,勉励他们继续做大做强汝阳刘笔业。 该公司董事长刘好勤做为第66代传承人,是中国制笔大师、中华传统工艺大师、高级民间艺术师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河南十大杰出技术创新人物、项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他不但传承了制笔技艺,而且在传承中大胆创新,建立了现代化企业,成立了研发中心,通过线上线下,直播卖货,自媒体销售平台等多种销售模式。在北京、深圳、郑州等地设有专卖店,在京东、天猫、亚马逊、淘宝、快手平台都有销售旗舰店,还不定期在全省中小学校与汝阳刘笔业互动,组织研学观摩活动。 公司先后开发了高中档礼品套笔、书画专用笔、油画笔、胎毛笔、中小学生专用笔,实现了产品多元化发展,产品远销新加坡、韩国、日本、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公司采取"公司加基地加专业生产户"的摸式,走上了规模化、品牌化、产业化、集团化的发展之路。中华老字号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、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、河南省文化企业五十强等六十多项荣誉落户企业。 机遇与挑战并存,传承与发展并进。刘好勤董事长充满自信地表示:"毛笔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,它承载和演绎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,是其它所有笔不能比拟的。我们要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,一生只做一件事,只做好毛笔″ 。 (作者: 河南广播电视台 李凯魁 ) 编辑:石慧 校对:甜甜 统筹:永安 |